地點
PMQ元創方地面廣場

維多利亞港:想望之島嶼

1
第一層
功能、美感與物料

探討香港建築與水之關係——以岸線為交界的建築觀。

2
第二層
結構、社會與文化

透過主題浮島重塑市民與海港記憶的連結。

3
第三層
情感、存在與願景

以建築作為情感媒介,創造共享記憶的新感知方式。

作品《維多利亞港:想望之島嶼》以嶄新的視角想像市民與維港的互動和連結,重新將維多利亞港打造為市民共享的公共空間。1950年代,維港兩岸曾設有泳棚,市民可躍入水中暢遊,而今天,市民僅在岸邊活動,與海港的關係日漸疏離。與岸邊地面公共空間不同,該裝置作品將市民活動融入水上空間。

設計師以1:200為比例,用染有不同顏色的陶瓷石膏鑄造了十二座島嶼模型,放置於水面上。在裝置中心,島嶼群被弧形面板環繞,面板上呈現維港全景圖,構成浮島的都市背景。每一座浮島停泊在不同位置,根據其錨地的歷史、文化與集體記憶,具有不同的主題與特色。十二座浮島亦可組合成多種形態——時而沿維港排列,時而連成橫越港口的橋樑,又或是一同停泊在添馬公園外形成一個更大的水上廣場。整個設計營造出一個隱秘而親切的空間,觀眾行入其中,從不同視角感受與維港的連結。

host_creative_studio_title
陳思頴、卓嘉豪

陳思頴,註冊建築師,2019年於荷蘭代爾夫特理工大學完成建築學、城市規劃與建築科學碩士課程。她對建築物料興趣尤深,熱衷於透過實驗性物料塑造空間氛圍,打造融合觸覺等感官體驗的建築。她在香港、荷蘭及日本參與過多個文化項目及公共空間設計,國際實踐經驗豐富。曾榮膺2018年羅馬建築大獎,並參與多個香港公共空間改造項目,亦是2024年 DFA 香港青年設計才俊獎得主。現於隈研吾建築都市設計事務所工作。

卓嘉豪,註冊建築師。曾在香港、荷蘭及馬爾他積累豐富的建築設計經驗。他熱愛公共室內空間設計,致力於創造能容納城市中不同規模與層次公共生活的空間環境。其作品透過空間設計、模型製作、物件創作及物料探索等多種媒介,深入探討公共空間的可能性。

地點
PMQ元創方地面廣場